探访西海固乡村青年教师——
(相关资料图)
他们用高高低低的肩头铺展西海固教育之路
“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,发达地区不得从中西部地区、东北地区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。”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缩小教育差距,日前,中办、国办印发《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》。有教育专家指出,要避免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被“掏空”,解决“留不住人”的问题至关重要。
西部地区如何真正留住青年教师?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近日实地走访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,走进西吉县、隆德县、原州区等地的村小、乡镇中学,在这里看到了一批在人生之路上选择扎根西海固、反哺家乡的85后、95后、00后青年教师,他们正用高高低低的肩头铺展起00后、10后学子的求学之路,如同点点星光,照亮西海固人才发展的未来。
_______________
村小虽小,也有锻炼成长的“大舞台”
4月的一天,早晨8点刚过,固原市原州区曹洼小学就变得喧闹起来,伴随着面包车、农用三轮车、电动车的“滴滴”声,年轻家长出村务工、孩子们步入校园。
早上7点半,27岁的女特岗教师郭睿从位于原州城区的家中出发,沿着344国道一路向北,逆着车流出城来上课。这条往返40多公里的通勤路,她奔波了快4年。
9点,曹洼村安静下来,校外农田里绿油油的小麦和玉米在风中摇摆起伏,伴随着清脆悠扬的课间铃声。
她工作的这所村小,算得上“小而美”。两列三排十几间砖混结构平房,有教室、计算机室,也有教师宿舍、食堂。教室里的橙色木质课桌,细心的教职工用铁片加固了桌斗和桌腿连接处。校内修建了冲水厕所、塑胶操场,还开辟了一块土地作为学生菜园,开展劳动实践教育。
课堂上,郭睿扎着马尾辫、身穿黑白条纹衫和牛仔裤,简约干练中带着亲和力,讲课时语气温和、语速适中,与学生互动时,喜欢用启发式问句。
郭睿原本是按小学英语教师岗位招录的,入职后成了一名全科教师——每周有22节课时,包括三至六年级的音乐、数学、英语、美术,每周二还要带两小时的手抄报创作、白板绘画课后服务,并担任计算机室管理员。
“学校连同校长一共只有9名教师,所有课都要开全。大家的工作量都差不多,其他同事还会担负营养午餐管理员、安全管理员、卫生管理员等工作。”郭睿说。
原本性格腼腆的郭睿毕业于吴忠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,以专科学历参加特岗考试“上岸”,如愿站上了讲台。她又继续进修了宁夏大学英语专业本科。
村小的教学条件和工作环境如今已有了很大改善,她愿意在这里一心一意教书,在她看来,村小虽小,也是让自己锻炼成长的“舞台”。
在西海固之“西”的西吉县,位于吉强镇的袁河中学共有72名教师,其中也有不少青年特岗教师。
36岁的铁馨岩毕业于宁夏师范学院思政教育专业,如今已有11年特岗教师工作经历。前6年她在西吉县红耀中学工作,2018年参加教师遴选考试,到离家不到10公里的袁河中学任道德与法治课教师。
袁河中学实行封闭式寄宿管理,她一周内基本都扎在学校,和学生“同吃同住”。她每周要给九年级3个班上9节道德与法治课,还担任政史地教研组组长,要完成教学反馈评估、作业展示等工作。
她还参与组织政治知行社、历史社团、地理科技社团的活动,“乡镇中学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不乏味,每周都有活动,还有模拟法庭、话剧表演等。”
宋志荣与铁馨岩是校友。2013年大学毕业时,坚信“教育改变命运”的他,毫不犹豫地考了特岗教师。
工作两年后,宋志荣到袁河中学参加教学观摩活动,听时任校长说“要办好一所学校,造福一方百姓,教好一个学生,温暖一个家庭”。这些话燃起了这名农家子弟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,次年通过遴选考试竞聘到袁河中学。
“乡镇学校属于基层,虽不是样样都好,但年轻人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。”他细数奔这里而来的3点:学校务实的管理制度、学生浓厚的学习氛围、教师普遍的敬业精神。“在这种氛围工作,事业有奔头。”
他和学生约定:有解不开的心事,就写在纸条上、夹在作业本里交上去
曹洼村靠近城区,村小的学生家长绝大多数在原州区就近务工。郭睿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中观察到,这里的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,但没有足够的文化水平引导孩子拓宽知识。家长的手机是村小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来源之一。
“低年级学生会用家长的微信在老师朋友圈里发评论,高年级女生能脱口而出‘女神’‘666’这样的网络流行语,还有学生能把网络爆梗画成漫画。”郭睿感到,很多10后、15后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。
让她感到沉重的是,学校约有六分之一的孩子来自离异家庭。一个下雪天,郭睿看到一名学生的外套湿漉漉的,就替他拿到暖气旁烘干。也许是很久没见到妈妈了,这名学生脱口而出“谢谢妈妈”。郭睿一下红了眼圈。每天和学生朝夕相处,她会在细微处给予他们更多关爱。
夜色降临,潘西公路吉强镇一片寂静,袁河中学灯火通明。
讲台上,穿着西装的宋志荣身材挺拔,中气十足、声音洪亮地将诗词课文娓娓道来,学生们专注地倾听。
“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,普遍抗压受挫能力不强。”当班主任6年来,他和学生约定:有解不开的心事,就写在纸条上、夹在作业本里交上去,师生间书面沟通。
“纸条上的内容五花八门。”纸条成为了宋志荣了解孩子们的“树洞”。有的学生在校表现不错,但回家后因为玩手机游戏、家庭作业等问题,与父母争吵。他会站在学生角度分析原因,对学生做错的事情提出批评,给予正确的处理方法和建议。也有男生向他坦白“最近似乎喜欢上了某个女同学”。对此,他会建议这名学生“先要好好学习,让自己变得更优秀,这样才可能得到更优秀的人的喜欢”。
寄宿制学校班主任的工作事无巨细。夜里有学生感冒发烧,宋志荣要马上开车去县城买药。他说:“教师下课后要和学生成为朋友,班主任要善于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,及时发现问题、协调解决问题。”
有教师要求“学生必须和电子产品隔离”,而铁馨岩的态度是,学生需要接触电子产品,但教师要告知他们“可以浏览什么、不可以涉猎什么”。她因此更容易与学生共情、交心。很多中学生拿她当姐姐看待,“这就是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”。
解决后顾之忧,让青年教师安心教学
郭睿刚入职时,学校有70多名学生,但每学期开学总有学生转去城区学校,本学期只剩61人。不仅是曹洼小学,2021年到彭堡镇中心小学任校长的李宝成介绍,这两年,辖区8所村小的生源都在逐年减少,目前百人以上的学校仅有两所。
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现状,原州区教体局党组成员、副主任督学陈永明说:“能保留的要保留,要让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享受一样的教育资源。”
让李宝成更在意的是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性。2021-2022学年度,彭堡镇学区最后一次来新人,调入3名特岗教师,但同期有3人参加“校管校聘”考试调走。本学年度又有7人以同样的方式调走。
所谓“校管校聘”考试,是西海固地区近5年来基层特岗教师流动的主要方式。因生源减少,西海固各县(区)或暂停招录农村特岗教师,或调减招录人数。教师队伍的调配管理,主要靠这一考试遴选制度。
教师向城区流动的原因,并非只是因为工资待遇。在原州区,农村学校教师收入在当地并不低,甚至略有优势。比如,农村学校工作5年的教师每月能拿到940元“乡补”,20年教龄的教师比城区教师工资多2400余元。
随着原州区2017年开始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,在乡村教师待遇提升的背景下,出现了一些新现象,“有的农村学校高年资教师因为‘乡补’不愿进城,还有城区学校教师主动提出想去农村学校工作。”陈永明说。
对于5年以下教龄的年轻教师来说,他们多为初、中级职称,虽然每月有几百元“乡补”,和城区学校教师的收入相比优势并不大。一些年轻教师因家在县城或子女在县城读书,宁可每月少拿几百元,也争相参加县城、市区的遴选考试。
一名青年教师怀着矛盾的心态从乡镇中学考进了原州区一所学校,他说:“之所以考走,是觉得作为年轻人,更应该考虑生活条件、子女教育、教学氛围、职称评定、评优选先机会。”
靳兴旺2020年升任袁河中学校长,了解到这所学校2021年调走5人、调入7人,2022年又调走7人、调入9人。最新调入的这9名教师中,有4人在35岁以下。现有的72名教职工中,女教师38人,平均年龄约30岁。
“有人走、有人来。总体来看,每年新来的教师多一点。”在他看来,前些年招生困难、怕留不住教师,这几年学校因一定的教育成绩而有了一定底气,逐渐吸引了更多年轻教师。
近年来,乡镇中学教师在西吉县城购房安家者不在少数,袁河中学的教师也不例外。
袁河中学近几年调走的以女教师为主,很多都是子女在县城上学需要照顾。2022年调走的7人中,有4人去了西吉七中。“这所学校旁边有幼儿园和小学,在那里既方便工作,又能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。”靳兴旺说。
铁馨岩的爱人在县城另一所中学任教,孩子也在县城上小学,平时她较少见到孩子,“尽可能在周末和寒暑假多陪伴孩子”。
宋志荣调入袁河中学后,妻子也紧随其后参加考试调入袁河中学任教。他如愿与爱人携手并肩,但孩子只能由在老家的父母照顾。“今年秋季该上幼儿园了,到时也许只能请老人来县城帮忙照顾。”宋志荣说。
“要想留住教师,必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。”靳兴旺说,在寄宿制学校,教师通常只能每周回家。学校对教师作出柔性管理规定:当天下午和晚上没有课,提前打好招呼,可以回家照顾老小。
给学校青年教师更多亲情陪伴,能让他们更安心从教。靳兴旺发现距离学校不远处有西吉县第八中学曾经的校舍,那里现在处于闲置状态,附近有袁河小学和一所幼儿园。他在考虑,“如果把学校搬到那里,或许能解决年轻教师的子女教育和陪伴问题”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 来源:中国青年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