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向东,长江以南,一座襟江带湖的美丽城市,便是湖北鄂州。
工业化率全省第一,城镇化率全省第二,人均GDP全省第三……近年来,鄂州市以实施强县工程为抓手,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,积极探索乡村发展、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创新举措,城乡融合发展成果令人瞩目。8月1日,记者随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采访团来到鄂州,探访这颗“江南明珠”的乡村振兴路径。
(资料图片)
峒山村的“致富经”
灰蓝色的瓦,灰白色的墙,咖啡色的文化砖……走进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,只见古香古色的村居建筑与周围山水田园融为一体,一幅水乡美景扑面而来。
峒山村地处九十里长港之滨、秀美峒山脚下,村域内湖田阡陌纵横。近年来,峒山村坚持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,积极引进社会资本,按照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模式,有序流转土地7800余亩,建设嘉禾水产、鑫兴达苗木等22个农业产业基地。2022年,基地产值达1.8亿元,村集体增收410余万元。
在发展产业的同时,峒山村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。目前,全村做到了雨污分流、管网入户,9个污水处理站每日可处理污水100吨,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%。村组道路基本实现硬化刷黑,文化广场、健身器材、太阳能路灯、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,环村、沿路、沿河绿化林带初具规模。
万亩香莲基地、千亩武昌鱼基地、百亩樱花园……环境好了,一批特色农文旅项目纷至沓来,搅热峒山乡村游,带动安置村民就业600余人,全村60%的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。
“十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大概在1.5万元左右,现在已经达到3.6万元了,翻了一番还多。”峒山村村委会主任占志启自豪地说。
梁子湖的“高颜值”
鄂州地处长江中游南岸,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近40%。近年来,该市着力做好“水”文章,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实现工程,全力守护“绿水青山”,留住“山水乡愁”。
行进梁子湖畔,但见一碧万顷、烟波浩渺。不远处,梁子湖生态文明展示馆扑入眼帘。
作为华中地区首个以湖泊保护、水生态修复、水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特色的研究展示中心,梁子湖生态文明展示馆集设计之美、科技之美、生态之美于一体。
坐在“漂流中”的竹筏互动模型上,凭借裸眼3D、全息大屏等技术,梁子湖的生态美景令人目不暇接,色彩绮丽的光影效果生动展现了全国第八大淡水湖的美丽如画。
梁子湖区委书记蔡和林表示,得益于梁子湖生态治理成效,近年来环湖周边村落纷纷办起特色旅游,有效助力乡村振兴。
如今,“环湖山秀塞鸿轩,村落星棋花树繁”“东篱红紫斗芳菲,水岸烟村远树微”的佳话,正成为这里的生动写照。
在峒山村,许多村民表示,“当家塘成了景观塘,推开窗就有好风景,好日子越过越舒坦”,“虽说儿女在城里有房,但家门口山清水秀的,比城里舒服多了!”
茅圻村的“巧闺女”
代修理路由器、代买生活用品、代联系医生……在梁子湖区东沟镇茅圻村的“巧巧工作室”,翻开桌上的一本“群众需求清单”,上面详细地记录着当天,工作室的志愿者们为村民代办的事项、解决的问题。
茅圻村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,常住人口不到500人,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03人,长年由老人照看的未成年人33人。如何打通服务乡村群众的“最后一米”?
2016年,从外地回乡的“90后”姑娘余巧成为茅圻村的网格员。代写申请、代购物资、代缴水电费、代办养老认证……时间久了,她和村里的老人熟络起来,大家遇到困难都会找她帮忙。为了服务好村民,余巧自修了大专,还自学了修理、驾驶等技能。
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。2019年8月,在镇、村的支持下,余巧成立“巧巧工作室”,先后吸纳11名志愿者加入。为了让村民更清楚服务内容,工作室将数十项代办业务、服务内容印制在卡片上,发放给村民。
从一个人到一群人,从一件事到千件事。几年来,“巧巧工作室”以党建为引领,立足群众需求,把有威望、有经验、有才能、有特长、有人缘、有热情的志愿者组织起来,组成代办小组、代修小组、调解小组、护理小组等,逐步形成群众点单、工作室派单、党员志愿者接单、群众评单的治理服务模式。
如今,“巧巧工作室”聚集了100多名志愿者,累计帮村民办理各类事务1200余件,成为村民的“解忧工作室”,她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“巧闺女”。(史鹏飞 范昊天 李忱阳)